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南宁 > 下设单位 > 正文

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打造人文精神家园

发布日期:2023/3/28 21:30:19 浏览:28

作家采风团在大车坪本报记者李宗文摄

本报记者李宗文实习生何岸霖

  南宁市作协主席丘晓兰从去年6月起进入南宁先贤石鉴故里——西乡塘区金陵镇刚德村。为了创作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她和刚德村第一书记覃志梅一起住,挤1.2米的床,开始驻村采风创作。

  近年来,南宁市作协创新性开展工作,先后成立的石鉴、刘定逌、冯子材三个与南宁乃至广西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有效地配合了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重塑新乡贤文化等战略工作。同时,一批南宁作家深入生活推动打造本土历史名人文化品牌。

  

作家深入乡村

寻根千年古先贤故里觅素材

  在丘晓兰的笔下,刚德村美得像一幅画一样。“天光,水色/平铺百里江影/远处的草木,近处的清香/这里是大石坡的风光/诗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然而这是清晨/旭日东升/不是野渡,也有舟自横……”

  吸引她的更有如今刚德村的新貌,“晨起劳作的农人骑着电三轮/如轻舟滑过水面/一丝儿也未惊扰路边的虫鸣/路旁几丛修竹,粉蝶飞舞/更多的却是芭蕉树/一排排,一片片,挂着一串串……”

  在距离南宁市区不到30公里,有一座屹立了千年的村庄——刚德村,它江水环绕,风景秀丽,是邕州首位进士,也是今天壮族地区史上有据可查的首位进士、入录邕州孔庙乡贤祠第一位乡贤——北宋名臣石鉴的故乡。

  刚德村自开基建村,千年来保持着村址不变、族群不变的传统。这里有11条古巷、22个百年古池塘、57座传统古民居建筑,还有数百近千年岁月沧桑的石鉴祠、石鉴墓。千年古码头渡船至今、千年枞槺树护佑祖祖辈辈。同时,至今仍保存的万年大石坡石火坽恐龙化石及恐龙蛋出土地、雷桑岭抗日伏击战遗迹等宝贵的历史痕迹吸引着八方游客。

  覃志梅刚到刚德村,就深深爱上了这悠久历史文化、秀美自然风光和传承传统美德的人们。她爱这里的古码头,延续着千年渡船文化,每到马龙赶圩日,人们就高高兴兴,成群结队去赶圩。这里的石鉴祠,诉说着石鉴保家卫国,推动民族团结、壮汉融合的历史功绩。丰收节、玄武文化节、石鉴祭拜习俗,是村里千年传承的文化习俗。这里还有“右江沿河江景美,村道池塘水相连”的乡景;“雨打芭蕉遍地声,蕉熟果香沁人醉”的乡曲;“千年枞槺护子孙,百年古榕佑村庄”的乡愁。

  最能打动她的是,石鉴为故乡发展为推广传统文化东奔西跑出谋划策,就算困难重重也从不放弃。在众人的齐心努力下,2016年9月,石鉴研究会成立;2021年5月石鉴列入南宁市历史文化名人;2021年10月“石鉴祭拜习俗”列入南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11月由石鉴研究会主持编写的《北宋名臣石鉴》将拍摄纪录片,目前已提交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电影局;2022年2月刚德村大石坡获广西传统村落称号。2022年8月刚德村提交申报“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

  丘晓兰在深入刚德村采访后,越来越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与繁荣发展,需要每位市民的共同参与累积,更需要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及各界有识之士,从各自的角度发力,凝聚精神、集聚智慧,并付出各种实践努力,才有可能让一座城市充满活力,焕发神采。

  四季常绿的南宁是个美好的城市,也是个蕴含着无比活力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大潮风起云涌之际,其实也是南宁把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挖掘利用相结合并相得益彰的一个机遇。

  以西乡塘区金陵镇刚德村为例,那里的大小石坡,是北宋名臣石鉴故里,而石鉴是古邕州有史可查的第一位进士,也是南宁孔庙位列第一的乡贤。乡村振兴大潮下,首府作家纷纷从书斋走向乡村,纷纷以手中的笔来描绘时代,与当地驻村第一书记、新乡贤、文化人、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汇集一起,共同发力。

  

冯子材文化研究会

吸引六省区作家来到网红村

  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南宁作家冯三四开车行驶在回家乡广西博白大车坪的路上。灯影闪烁,树木和远处的山的轮廓渐渐模糊,这是多少次回乡之行,他已经记不清。而这次他带着区内外的作家回故乡是为了“南宁市作家协会冯子材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的事情。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润浸一方人家。大车坪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小村落。此处山脉层峦叠嶂,青树翠蔓,葱郁浑然,景色非凡。正是在这样一处与大自然相伴相生的古老村落中,有着不凡的历史过往——相传,清末将领冯子材的童年便是在此地度过。他自小父母双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大车坪的先辈冯锦芯收为养子,冯锦芯还将一身功夫传授予他。养父去世后,冯子材便凭着从养父那里学到的功夫征战沙场,最终成为一位廉俭自励、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然而,这样的英雄事迹若无人挖掘与传承,那么终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了保存和传递大车坪这个小乡村的文化火种,冯三四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考证这段历史。同时,还积极策划组织成立了“南宁市作家协会冯子材文化研究会”,以推动大车坪当地的发展。南宁诗人杨辉十分赞成这样的举措,他说:“冯子材因小山村大车坪的哺育,成长为民族英雄而彪炳史册,大车坪则因冯子材而被我们记在心底熠熠生辉,大车坪人也因为先辈冯子材而有了精神之塔,点亮了生活的向往,支撑起了自信而豪迈的脊梁。”

  2月25日至26日,“走进博白大车坪文化赋能交流活动”在大车坪顺利举办,来自南宁、玉林和钦州以及区外的80多名文化名家来到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小小的大车坪一时成了网红打卡村。

  采风团到达大车坪后,从村民们锣鼓喧天、狮舞欢腾的迎接队伍,滚烫的香茶中领略了那里的质朴民风。除此之外,采风团还去往博白县参观了水楼、王力书院、农展馆、竹编室,观赏了博白杂技,拜谒了王力故居、冯子材祠堂、刘永福雕像等人文景观。参加活动的黑龙江作协副主席唐飙说:“我从黑龙江来到广西,走了一县一村,体验到了很大的差异。第一是接了地气,由黑土地到红土地,别有一番感悟;第二是换了空气,从黑龙江最低温度零下20摄氏度到广西最高温度20摄氏度,沐浴了暖暖的阳光,嗅到了南国的春天气息;第三是增了灵气,通过两天的深扎深耕,深入生活的采风,使我们领略到了异地的风光,景物人文,灵感顿生;第四是有了人气,我们这个采风团有来自四个省和两个自治区的文化名家近百人,可以说是藏龙卧虎,让这处小村落有了莫大的人气。”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启功书画院院长、作家王会俊则对第一次到异乡领略到的风情印象深刻,深深“感觉到广西的人情,文化都很有味道,这味道就是人情善良,文化厚重”。

  广西统一战线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监事长林涌泉谈到,博白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乡贤文化的发展。他认为,博白县永安镇大车坪之乡贤冯三四与冯泳棋两兄弟致富不忘回报家乡,为家乡修建文化广场、建农家书屋、组建大车坪狮子、竹马采茶文艺队等,难能可贵。“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也需要更多像冯家兄弟这样的乡贤回家乡投资兴业。”林涌泉说。

  唐飙对这次南方之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他说:“这次活动实际上是客家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文化自觉行动。文化自觉源于对文化‘根’的找寻与赓续,对文化‘真’的辨识与发展,对文化规律的掌控和持续指引。文化自觉就是在于对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对文化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一个地方人才辈出,使得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唯有后辈文化自觉,才能使这个地方的人文更加璀璨。”

  

“翰林村”英才辈出

引发崇文重教思考

  南宁武鸣葛阳人刘定逌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2016年9月,南宁市作家协会成立了南宁历史文化名人刘定逌研究会。

  素有“翰林村”美誉的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葛阳村坐落在大明山支脉银屏山的环抱之中。葛阳村人祖祖辈辈都尊崇读书明理、诗书传家之风,自古以来书香气盛、人才辈出。自清康熙年间以来,仅数百丁口的葛阳村竟然先后出了一名进士、十三名举人、六十六名贡生,当地民间有“武缘六十贡,葛阳半三十”之说,足见当时葛阳村文风之盛、人才之多。以“粤西第一才子”刘定逌为代表的葛阳文人,刻苦治学、淡泊名利、进退从容、宽仁厚义、随和谦卑的文人风范令人钦佩;以清廉、刚正、乐助著称的清官刘允正也是葛阳村文人的杰出代表。

  葛阳村人前赴后继地在书山学海里纵横驰骋、孜孜不倦、世代传承、永不言弃,以至于这个偏僻的小村落数百年来英才辈出、儒士成群,他们为的是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南宁市历史文化名人刘定逌研究会副会长刘启全有幸与葛阳村文昌阁邂逅,文昌阁给他传递着一种深邃、宁静、豁达、从容的愉悦,这种愉悦可以摆脱一切名利的羁绊。

  葛阳人为何崇文重教、刻苦攻书、世代传承?简朴俊秀的文昌阁已经给出了无声的答案。那就是,葛阳村的读书人能超越名利的束缚,悠然洒脱地展现着“自得读书乐,不邀为美名”的儒学风姿。

  事实上,南宁还出了不少历史先贤,比如形成四世三公阁臣世家的萧云举。同时,他还是明朝朝枢阁臣,开创古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文学流派——公安学派的成员。萧云举后人萧松寿认为,南宁市要加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和深度,这样才能与南宁的首府地位和悠长久远的人文历史相称。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